“教育创新是一个一直存在的社会现象,它是教育发展和变革的真正动力。人的发展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影响教育发展因素的复杂性,决定了教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,而教育创新恰恰以其具体、灵活和适用的特性,契合了复杂过程的需要,成为教育过程的必需。”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项贤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。
7月15-27日,由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、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承办的2013年“全球化视野下教育的创新与发展”暑期学校在南京大学开班。受邀专家围绕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、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探索、教育质量与创新人才培养、教育信息化与学习变革等话题,与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63所高校的130多位博士、硕士、青年教师,深入探讨教育学、管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学科前沿动态,从全球化的视角共同探究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、发展与创新之路。
当前高等教育创新最需要关注哪些问题?如何加强未来的教育创新研究?就这些问题,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。
新时代对教育创新提出新的要求
“新时代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,要求教育造就既了解中国、又了解世界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。”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、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劳凯声提出,当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,它要求教育从目标取向上重新审视自己;数字化时代的到来、知识量的激增及其存在形式的变化、知识共享的可能性等,正在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化,对教育的功能、制度、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;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,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,但同时也带来了如何继承民族文化传统,如何通过思想文化层次的开放与交流建构、弘扬我们民族精神文明的问题。
项贤明告诉记者,教育创新并不是什么新概念,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,便有西方教育学者专门就教育创新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案例研究。在60年代美国掀起第一波教育改革浪潮时,美国的教育学者们则已经在关注和探索教育创新的问题了。
近年来,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展。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、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田建国向记者介绍,在教育内容方面,从单一的专业知识教育发展到通识教育、人文教育、素质教育;在教育理念方面,从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;在教育本质方面,从注重人的智力开发、注重“智育”,到突出“德育”;在教育环境方面,从局限于教育本身的创新,到着重于教育环境的创新。
从教育创新来说,它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劳凯声说道,过去在高校中的创新,多以个体劳动、个人知识创新作为基本组织形式,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大师是我国大学知识创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。近二三十年来,大学知识创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由过去以个人创新作为一种基本组织形式的教育创新,正逐步转变为以团队共同协作为组织形式的协同创新。“教育在这样一种形式下,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。”
最重要的仍是教育观念创新
不能为了教育创新而进行教育创新,教育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,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人类。在采访中,学者一致强调,一定要把教育创新当作手段,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“创新”。
教育创新包含教育观念创新、教育体制创新、教育方法创新、教育内容创新等。学者普遍认为,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在教育创新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中,最需要关注的仍是教育观念的创新。项贤明说:“一直以来,都有人认为,教育是教育者去改变受教育者。殊不知,这个理论是有问题的,我们一定要看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,受教育者是能动的。只有这样,才能看到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创造,看到学习不是由我们设计而决定的。”
劳凯声也认为,中国的教育创新最重要的还是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方面的创新,微观的教育内容、教育方法,通过学校、教师和学生,都有可能解决,但是如果大的观念体制方面的问题不解决,这种创新就很难获得其应有的效果。中国的教育不仅要更新旧的观念,也要建立以人为中心,符合人性的平等的、可选择性的教育制度。“很多人说创新的核心是教育,其实不然,人的智慧都是由最简单的遗传动作发生的。作为教育者来说,我们不是告诉受教育者如何才能创新,而是小心地保护他先天就有的探究精神,只有这样,真正的创新才会形成。”
“知识可以查到,但观念在你头脑里,谁也代替不了,而且观念是长期起作用的要素。”田建国说道,观念实际上是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,是大脑对客观现实带有某种倾向的主观反映,教育观念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氛围,一种精神力量,一种价值期望,反映一所大学长期积淀的文化底蕴。
教育创新需要重视实践经验
项贤明说道,在教育改革过程中,不仅要重视那些自上而下的、在某一宏大政策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改革,还要重视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教师、校长和地方教育管理者们自下而上、适应当地教育和社会实际情况的教育创新。重视这些教育创新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,才能产生有利于教育发展,切合中国教育实际的研究成果和相关举措。
学者表示,在教育创新研究中,要注意怎么与实践结合,否则只会导致研究很空,没有实际的价值。项贤明时常告诫他的研究生们,要明白教育研究的目的。在研究教育的过程中,必须深入教育一线,看到生活中的教育现象。“科学是要解释事实,要回到现实中间去的。理论要去解释现实中的东西才能将它的价值最大化。”田建国认为,教育创新研究关键是要有操作性、实用性,所以,教育创新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,不断总结。“观念决定思路,思路带来出路,制度产生活力,操作就有效益。”
“创新必须重视传统,至少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,更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。”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运来认为,“传统就是经典理念的升华、成功经验的积淀与对落后因素的扬弃。脑海接受新知,心中不拒传统,脚下躬行实践,是著名教育家暨成功创新者的共有特质。教育创新要深入到实践中去,很多优秀的理论都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,并将其结合于中国的实践之后而产生的。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实与他‘知中国、服务中国’的理念信仰密不可分。没有持续就没有创新,没有积累就没有创新,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。这就如同三级跳远,只有前两步都踩在实地上,最后一跃才能跳得更远。”
中国社会科学网
吴楠
2013年8月10日